第一章
1.光緒十年﹝一八八四﹞馮桂芬的《校邠盧抗議》一書可能是晚清第一部倡議變法的專著。(P.11)
第二章
2.蕭公權:「真正有學問的人絕不需要碩士、博士頭銜去裝點門面。」(P.35)
3.梅光迪曾指出,提倡全盤西化的新文化論者是「功名之士」,而非真正的「學問家」(P.36)
4.陳寅恪:「其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P.41)
5.無論就範圍或程度來說,清代的「漢學」家遠超前代,實不能以「漢學」二字,來籠罩清代的學問。(P.46)
第三章
6.顧
氏﹝亭林﹞研究學問的方法,即以實證為主,且由經學治史。黃宗羲及其所創的「浙東學派」則主張實事求是,由理學而治史學。顧元與李恭更反對一切玄學,強調
實踐。但無論北派顏李,南派顧黃,雖學統不一,但批評王學末流,崇尚實證與經世則一。實證精神卒蔚然成為順治、康熙時期的新潮流。(P.46)
7.章氏﹝學誠﹞的名言:「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即在說明「經」即是「史」,不能離「史」談「經」;而「史」在致用,不在空言訓詁。(P.48)
8.章學誠〈書教〉:撰述欲其圓而神,記註欲其方以智也。夫智以藏往,神以知來,記註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來者之興起。故記述藏往似智,而撰述知來擬神也。藏往欲其賅備無遺,而其德為方;撰述欲其抉擇去取,故例不拘常,而其德為圓。(P.49)
9.乾嘉史學的成就,在於史料的整理與考訂,以及史學工具與方法的改進;而不在有系統的歷史撰述。(P.49)
10. 寅客層概括王氏﹝觀堂﹞之學為:﹝一﹞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書互相補正;﹝三﹞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P.52)
11. 陳寅恪:我偶取金剛經對勘一遍,其註解自晉唐起自俞曲園止,其間數十百家,誤解不知其數。我以為除印度、西域外國人外,中國則晉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當能得正確之解,其餘望文生義,不足道也。(P.53)
12. 倪不爾(Barthold Georg Niebuhr,德國)的貢獻,主要在推動信史的建立。她要把神話和不實的記載,排除於史著之外,使隱晦的真相,重新建立起來。語文考證法即建立信史的最佳途徑。(P.54)
13. 洪保得(Wihelm Von Humbodlt,德國)他提出史學致知的兩大步驟:首先,確定歷史事實,發現事實的因果關係,且將這一關係從整個歷史背景中去了解,然後進而追求史實背後的思想和意義。(P.55)
14. 史料即史學絕非蘭克之本意。(P.56)
15. 寅恪討論「格義」,在說明其為「我民族與他民族二種不同思想初次之混合品」(P.96)
第六章
16. 他又從梵文指出三國名醫華陀二自古音與印度Gada音近,乃藥神之意!「當時民間比附印度神話故事,因成為華陀,實以藥神目之。」(P.98)
17. 寅恪發現來華譯經傳教之高僧,極大部分是中亞人。(P.99)
18. 天台宗五時判教之義本無原始佛教之根據。(P.101)
19. 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來自印度民間故事。(P.101~102)
20. 寅恪認為卷首傳記,在體裁上實開中國長篇小說之先河,因為中國長篇小說,無論內容與結構,「往往為數種冥報傳記雜糅而成」。因此冥報傳「本為佛教經典之附庸,漸成小說文字之大國」。(P.103)
21. 寅恪又發現由佛典中長行與偈頌相間之體裁,而嬗變成散文和詩歌合璧之文體。散文中偶雜歌者,形成章回小說之結構,而文與詩合體者,就是彈詞體了。(P.103)
22. 中國自古論聲,都以宮、商、角、徵、羽為言;所謂平、上、去、入四聲,並非無國故有,實「乃模擬西域讀經之方法,以供中國行文之用。」(P.104)
23. 寅恪:自來史實所昭示,宗教與政治始終不能無所關涉。(P.107)
第七章
24. 寅恪:隋唐制度的源流有三:第一是北魏北齊,二是梁陳,三是魏周。(P.114)
25. 寅恪:蓋自漢代學校制度廢弛博士傳授之風止息以後,學術中心移於家族,而家族復限於地域,故魏晉南北朝之學術宗教皆與家族地域二點不可分離。(P.114)
26. 府兵制由周文帝時蘇綽所創建,……唐代承襲府兵制,亦即繼承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長安洛陽亦遂為唐初政治權力的重心。(P.116)
27. 所謂「關隴集團」與「山東士族」的對立,主要是二種社會力量的衝擊,而非真正的政治鬥爭。(P.117)
28. 武則天為了創業垂統的野心,大舉提倡「進士科」,破格用人,引用新興階級的上升,「關中本位」之傳統亦因而逐漸破壞。(P.117)
29. 「府兵」的衰弱與關隴集團的消降,實不可分。(P.119)
30. 研究唐代兵制者,常以「府兵」為主。但寅恪認為「蕃將」的重要性,實在「府兵」之上。(P.119)
31. 唐朝為門第貴族階級逐漸下降,科舉出身士人逐漸上升的過渡時期。到宋朝科舉士人政治乃完全確定。(P.120)
32. 大
約自初唐到武則天當國,關隴集團為政治之重心;武則天到玄宗為新興進士階級的上升時期,主要思想與作風與舊時山東士族有顯著的不同,造成新舊的衝突;由憲
宗到文宗為牛李黨爭劇烈時期,武宗時李黨得勢,宣宗時則牛黨得勢;宣宗以後閹黨一致對外,內掌皇位繼承或廢立的大權,導致士大夫與閹人之爭,唐朝國運的衰
敗亦因而決定。(P.121)
33. 唐代文明顯然是胡漢共創的,外族對唐代的發展和盛衰也有密切的關係。(P.121)
34. 寅恪:李唐先室疑出邊荒雜類,必非華夏世家。﹝然不出於胡種﹞(P.125)
35. 他懷疑李白亦依託於涼武昭王的後裔,其實並不生於中國,而生於西域;其隨父母自西域遷居時,至少已有五歲。……原非中國人。(P.132)
36. 寅恪謂「府兵」乃鮮卑遺制,已是定論。……唐朝的府兵制記建立在均田制上,兵農合一實不辨之事實。(P.136~137)
37. 因武氏崇尚進士科,逐漸破壞關隴集團,其結果將相大臣不在出於同一系統,而造成文武分途的現象。其結果「宰相不能不由翰林學士中選出,邊鎮大帥之職,捨蕃將莫能勝任」。唐初的內重外輕之局,至玄宗朝乃一變為內輕外重之局。故府兵至之廢,與將相分途實有因果之關係。(P.137)
38. 就
整個趨勢言如唐長孺所說,高祖與太宗時已徵募並行,日後募兵益廣,已至到唐玄宗時,「廣騎、長從宿衛代替了上番府兵的任務;長征健兒代替了府兵征鎮的任
務,募兵或職業兵制就完全替代了府兵」。唐氏又謂高宗武后之時,東困於奚契丹,西困於吐蕃,而默啜再入中土,府兵之壞,實坐用兵過繁之故,征鎮之役,非人
民之所能負荷。(P.139)
39. 所謂牛李黨爭至唐憲宗時始顯。(P.143)
第八章
40. 寅恪以為唐詩的史料價值最高。(P.152)
41. 寅恪:唐人當日習稱九姓胡為雜種胡,「雜種」之目非僅混雜之通義,實專指某一類種族而言也。(P.152)
42. 「赭面」指的是吐番,因吐番有「赭面」的風俗。(P.155)
43. 寅恪:今讀白﹝居易﹞詩而不讀唐史者,其了解之程度,殊不能無疑。(P.156)
44. 元、白二公不但具有胡人血液,而他們的作品用外國材料改製成「新土貨」之例,亦可窺見當時中原草原之間,文化交流的消息。(P.161)
第九章
45. 陳寅恪按諸史籍,發現自漢末以來,宮廷政治之劇變,多出於天師道之陰謀。(P.165)
46. 他藉史籍來證明東晉時的官吏和士人都操北語,庶人才用吳語;因此,士人屬北語階級,庶人屬吳語階級。(P.165)
47. 陳寅恪在文章﹝桃花源記旁證﹞開頭,即說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既是寓意之文,也是紀實之文。其紀實部分來自北方弘農、上洛一帶的塢堡。(P.166)
48. 寅恪:清談之興起,由於東漢末世黨錮諸名士遭政治暴力之墔壓,一變其真實之人物品題而為抽象玄理之討論。(P.169)
49. 寅恪分東晉以後之韻為三:一所謂「南染吳越」之北音……二為夷虜雜糅之北音……三則為在南朝所保存之洛陽舊音。……根據這一語音背景,寅恪乃論證陸法言所撰《切韻》一書的語音系統係來自洛陽舊音。(P.171)
50. 唐長孺說曹操「這一個新的地主政權不要孝子悌弟,而是要能夠對付這個亂世的幹才」。這一新政策既涉及整個人才選舉的問題,關於「才性」問題的討論,在曹魏時乃是一個實際問題。(P.173)
51. 崔浩之政治理想以分明族姓,建立高們博學的貴族體制為第一義。(P.175)
第十二章
52. 寅恪生平以研究中國古史為主,而已韓愈為中古中國文化史上承先啟後,轉舊為新的關鍵性人物。(P.197)
53. 他首先揭示韓愈的思想淵源,雖由孟子所啟發,亦甚受新禪宗的影響。換言之,寅恪肯定了韓愈乃是儒佛合一的先驅,並開宋學的先河……而申夷夏之大防,正是古文運動的中心思想,韓愈排佛,其意主要是在痛斥夷狄,而不是佛法本身。(P.198--199)
54.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韓愈的人性論為後來宋儒提出氣質之性、天理人欲之說,開闢了道路。(P.201)
55. 陳
寅恪《元白詩箋證稿》:蓋古文運動之初起,由於蕭穎士、李華、獨孤及隻倡導與梁肅之發揚。此諸公者,皆身經天寶之亂離,而流寓南土,其發思古之情,懷撥亂
之旨,乃安史叛變刺激之反應也。唐代當時之人既視安史之變叛為戎狄之亂華,不盡同於地方藩鎮之抗拒中央政府,宜乎尊王必先攘夷之理論,成為古文運動之一要
矣。(P.203)
56. 陳寅恪〈論韓愈〉:今所欲論者,即唐代古文運動一事,實由安史之亂及藩鎮歌劇之局所引起。安史為西胡雜種,藩鎮又是胡族或胡化之漢人,故當時特出之文士自覺或不自覺,其意識中無不具有遠則周之四夷交侵,近則晉之五胡亂華之印象,尊王攘夷所以為古文運動中心之思想也。(P.204)
第十三章
57. 寅恪認為其﹝陳端生《再生緣》﹞藝術成就直追杜甫,且可與希臘、印度史詩佳構比美。(P.211)
58. 對於此一作品之內容,寅恪歸納出三大突出之點,即思想的超越新穎,特別強調端生對舊社會輕視女子的抗議。其次,指出全書結構的精密有系統,為吾國舊小說中所少見。再次,寅恪讚賞端生所作文詞的優美,自由活潑地運用對偶韻律,不為格調所拘。(P.213)
第十四章
59. 寅恪認為柳如是之佳作如《金明池詠寒柳詞》,以及《東山酬和集》,可稱「明末最佳之詩詞」。(P.222)
60. 章學誠所謂「六經皆史」之後,寅恪更立下「詩詞」皆史的典範。(P.226)
61. 大凡解詩之道,不外分析其「結構」,講究其「技巧」,探索其「意境」。(P.227)
62. 就戰略而言,圍攻南京就是失策。鄭成功的降將施琅早已指出,若鄭軍攻克瓜州後,直搗運河北上,則大局別有一番光景。(P.230)
63. 《柳如是別傳》一書卷帙浩繁,考證煩瑣,雖不合現代史學的方法與體裁,卻是集寅恪一生著述「筆法」之大成。寅恪欲藉此書以留示後人其史學方法範例,應非虛語。(P.233)
第十六章
64. 寅恪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P.251)
65. 寅恪謂宋詩可以藥庸俗之弊。(P.252)
66. 就意境而言,自來治國史者,每以漢族與漢文化為中心,而寅恪研究唐史,不以胡漢為界線,而以胡漢為一體,亦談漢人的胡化;不僅論中原文化之綿延,亦論草原文化之影響。(P.2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