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圖‧鮑諾〈Prof. Otto Friedrich Bollnow德國哲學家〉
〈人藉著信守諾言而成就自己〉:◎它〈語言〉主動塑造外在的實在界,同時也改變人自身內在的存有、人性的實質。
◎給事物命名就是把事務容納在我們的世界裡,我們使事物成為我們辨認的對象,因此開始落入我們的掌握中。取什麼名字起初是無關宏旨的,要緊的是每一事務有它的名字。
◎話一旦被說出來,情況就改變了,並且指定了未來行動的路線。言詞把事物部署在特定的脈絡當中。
◎沒有被說出來的疑心在多加反省之後還能完全消除;但要是一旦說出來,要反悔就來不及了。......話一旦說出,它不但變成具體不能更動的事物,在世界也造成永遠性的更變。
◎先有言詞,然後諾言才被實踐,變成實在。言語為先,現實在後。這就是言詞改變世界的意義。
◎此處的要點是:人並非恆定既存的項───由他做一些事來促成外在的實在界中的改變,自己的行動所改變的是他自己;而且,也可以說是創造了自己,......人藉著信守諾言而成就自己。
◎重視自己說的話實際上就是人自我認同最核心的問題。
萬德魯茲卡〈Mario Wandruszka奧地利語言學學者〉
〈自然語言的性質和現今的語言學〉◎在母語,我們已是多語性的。學前的幼童語言,在地理、社會、文化各方面範圍都是極小的,相形之下學校所學的語言就已經是越區的,可算是我們的第一外語。......多語性表示...語言混合。......母語的多語性和語言混合式我們這個時代最顯著的語言現象。
對我們而言,工具性的表面結構便是心智內在結構。
◎人類語言的理論應該把整個人包括在內。
〈共通語言學──一種新的語言學大綱〉:
◎語言就像生命一樣,永遠是不完美和不純粹的。......
◎所有語言單字的發音都是武斷的,也就是說是約定俗成的。......
◎自然語言以下五項要素構成:一、類比和變異。二、一義多字和一字多義。三、過剩及不足。四、說明及暗示。五、常項及變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