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論易之三名》 一字多意之同時合用
◎ 《易緯乾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鄭玄依此義作《易贊》及〈易論〉云……。胥徵不僅一字能涵多意,亦且數意可以同時並用,「合諸科」於「一言」。
◎ 一字多意,粗別為二。一曰並行分訓…兩義不同而亦不倍。二曰背出或歧出分訓…古人所謂「反訓」,兩義相違而亦相仇。…若用時而只取一義…。
◎ 賅眾理而約為一字,並行或歧出之分訓得以同時合訓焉,使不倍者交協,相反者互成。
◎ 「變易」與「不易」、「簡易」,背出分訓也;「不易」與「簡易」,並行分訓也。「易一名而含三義」者,兼背出與並行之分訓而同時合訓也。
二 乾 體用之名
◎《正義》:「天者,定體之名;乾者,體用之稱。故《說卦》云『乾、健』者,言天之體以乾為用」
◎體用相待之諦,思辯所需;釋典先拈,無庸諱說,既濟吾乏,何必土產?
◎魏了翁《鶴山大全集》卷一0九《師友雅言》記李微之云:「《六經》、《語》、《孟》發明多少義理,不曾有「體」,「用」二字,逮後世方有此字。先儒不以人廢言,取之以明理,而二百年來,纔說性理,便欠此二字不得;亦要別尋二字換卻,終不得似此精密。」
◎理賾義玄,說理陳義者取譬於近,假象於實,以為研幾探微之津逮,釋氏所謂權宜方便也。…「所以喻道,而非道也」…胥得意忘言…。……詞章之擬象比喻則異乎是。…捨象忘言,是無詩矣,變象易言,是別為一詩甚且非詩矣。故《易》之擬象不即,指示意義之符也;《詩》之比喻不離,體示意義之跡也。不即者可以取代,不離者勿容更張。
◎窮理析義,須資象喻,然而慎思明辨者有戒心焉。…以詞害意,以權為實,…斯亦學道致知者之常弊。
三 泰
《泰》為人中之說
四 蠱 幹蠱之解
◎《象》:「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註》:「幹父之事,能承先軌,堪其任者也,故曰『有子』也。」
◎《易‧序卦》:「蠱者,事也」,虞翻,李鼎祚皆以能繼父之志事為解,…宋以後始有訓「幹蠱」為蓋父之愆,…王弼斯注,以「蠱」解為「事」,正屬「古訓」。
五 觀 神道設教
◎《彖》:「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禮記‧祭義》:「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
◎《荀子‧天論》:「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
◎西人如李伐洛〈Rivaro〉能兼明二意,既言宗教為法律之補充,復言民不聊生,乞靈宗教,以他生稍慰此生。…亦正馬克思所謂宗教乃人民對實際困苦之抗議,不啻為人民之鴉片。
六 噬 噬嗑為相反相成之象
◎「噬,嗑,亨」;《註》:「噬、囓也,嗑、合也。凡物之不親,由有間也;物之不齊,由有過也,有間與有過,囓而合之,所以通也。」
◎比擬親切,所謂「近取諸身」也。
◎英國滑稽者嘗謂夫妻反目如巨剪之分張,外人多事干預,必遭切割之苦;意大利語以兩造爭訟時之辯護律師比於剪刀之雙刃,彼攻此訐,而互不相傷,受損害者則當事人。
七 頤 口舌與口腹
◎「象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正義》:「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正義》語逕取之傅玄《口銘》。
◎《大戴禮‧武王踐祚》篇《機銘》「口戕口」三字涵括此象。
◎《鬼谷子‧權篇》引:「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焦氏易林‧否》之《巽》曰:「杜口結舌,言為禍母」
◎【南齊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二十四】《謝
傳》曰:「兄朏為吳興,
於征虜渚送別,朏指
口曰:『此中唯宜飲酒。』」



八 大過 男女歧視不齊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老婦士夫,亦可醜也!」
◎恒之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古謔語所謂:「使撰詩,制禮,定律者為周姥而非周公,當不如是。」
◎明王文祿《海沂子‧敦原》篇曰:「制禮者為男子,不免為己謀。」
◎學道修行,男期守身,而女須失身,一若與「周公貽孽」之「女戒邪淫,男恕風流」〈李漁詞語〉大相逕庭者,而其實乃重男賤女之至盡也。
九 睽 睽有三
◎睽,「彖曰: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師時義大矣哉!」
◎睽有三類:一者體乖而用不合,火在水上是也;二者體不乖而用不合,二女同居是也……三者乖而能合,反而相成,天地事同,男女志通,其體睽也,而其用則咸矣。
一0 損 互文相足
◎ 損,「象曰:君子以懲忿窒欲」;《正義》:「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忿、欲皆有往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 《禮記‧坊記》:「君子約言,小人先言」,鄭註:「『約』與『先』互言爾;君子『約』則小人『多』矣,小人『先』則君子『後』矣」
一一 姤 豕象食色
◎ 姤,「女壯,勿用取女。……初六,羸豕孚蹢蠋」…蓋以豕之象擬示淫欲也。
◎ 顧豕不僅象徵色欲,亦復象徵食欲。
◎ 吾國古文字之有「甚」,兼「甘」與「匹」,亦猶吾國就小說角色之有豬八戒,兼封豕與愛豭,以一當兩也。
一二 革 息兼消長兩義──革為反象以徵
◎「彖曰:革,水火相息」;《註》:「變之所生,生於不合者也。息者,生變之謂也。」
◎按王弼、孔穎達說「息」字,兼「生變」與「侵剋」兩義。
◎「息」有生之意,與「消」為滅之意相對;......《易》此語...以生息,滅息兩意...同時合訓也。
◎夫以「難變」之物,為「改變之名 」......姑命之曰「反象以徵」......需逆揣而不宜順求,「革」取象於牛皮是已。
一三 震 蘇蘇與簌簌
◎震,「六三:震蘇蘇;上六: 震索索」;《正義》:「畏懼不安之貌」。......「穌」「簌簌」與「索索」,皆音轉。
一四 艮 註疏亦用道家言──欲止於背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 「革物欲」而取於「背」,有二義焉。一者不見可欲:......然雖言不見,而實知其可欲,動心忍性,適滋「抑割」、「強止」之患;故禪人「忘心不除 境」,所謂「閉目不窺,已是一重公案」,亦所謂「看的不妨,想的獨狠」。二者見不可欲:物之可欲,每由其面,其背初不爾,倘睹背之無可欲乃至可憎可怖,則 庶幾勿為面所迷惑。蓋我不「革面」,而物「革面」......。
一五 漸 征夫不復與蕩子不歸
一六 歸妹 比喻有兩柄亦有多邊
一七 繫辭〈一〉 無可名與多名
一八 繫辭〈二〉 天不與人同憂
一九 繫辭〈三〉 知幾
二0 繫辭 〈四〉 洗心
二一 繫辭〈五 〉 修辭兼言之例
二二 繫辭〈六 〉 物同理同
二三 繫辭〈七 〉 屈以求伸
二四 繫辭〈八 〉 物相雜成文
二五 繫辭〈九 〉 福禍倚伏
二六 說卦 〈一〉 「前」「後」「往」「來」等字互訓
二七 說卦 〈二〉 天地擬象
十三
九 睽 睽有三
◎睽,「彖曰: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師時義大矣哉!」
◎睽有三類:一者體乖而用不合,火在水上是也;二者體不乖而用不合,二女同居是也……三者乖而能合,反而相成,天地事同,男女志通,其體睽也,而其用則咸矣。
一0 損 互文相足
◎ 損,「象曰:君子以懲忿窒欲」;《正義》:「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忿、欲皆有往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 《禮記‧坊記》:「君子約言,小人先言」,鄭註:「『約』與『先』互言爾;君子『約』則小人『多』矣,小人『先』則君子『後』矣」
一一 姤 豕象食色
◎ 姤,「女壯,勿用取女。……初六,羸豕孚蹢蠋」…蓋以豕之象擬示淫欲也。
◎ 顧豕不僅象徵色欲,亦復象徵食欲。
◎ 吾國古文字之有「甚」,兼「甘」與「匹」,亦猶吾國就小說角色之有豬八戒,兼封豕與愛豭,以一當兩也。
一二 革 息兼消長兩義──革為反象以徵
◎「彖曰:革,水火相息」;《註》:「變之所生,生於不合者也。息者,生變之謂也。」
◎按王弼、孔穎達說「息」字,兼「生變」與「侵剋」兩義。
◎「息」有生之意,與「消」為滅之意相對;......《易》此語...以生息,滅息兩意...同時合訓也。
◎夫以「難變」之物,為「改變之名 」......姑命之曰「反象以徵」......需逆揣而不宜順求,「革」取象於牛皮是已。
一三 震 蘇蘇與簌簌
◎震,「六三:震蘇蘇;上六: 震索索」;《正義》:「畏懼不安之貌」。......「穌」「簌簌」與「索索」,皆音轉。
一四 艮 註疏亦用道家言──欲止於背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 「革物欲」而取於「背」,有二義焉。一者不見可欲:......然雖言不見,而實知其可欲,動心忍性,適滋「抑割」、「強止」之患;故禪人「忘心不除 境」,所謂「閉目不窺,已是一重公案」,亦所謂「看的不妨,想的獨狠」。二者見不可欲:物之可欲,每由其面,其背初不爾,倘睹背之無可欲乃至可憎可怖,則 庶幾勿為面所迷惑。蓋我不「革面」,而物「革面」......。
一五 漸 征夫不復與蕩子不歸
一六 歸妹 比喻有兩柄亦有多邊
一七 繫辭〈一〉 無可名與多名
一八 繫辭〈二〉 天不與人同憂
一九 繫辭〈三〉 知幾
二0 繫辭 〈四〉 洗心
二一 繫辭〈五 〉 修辭兼言之例
二二 繫辭〈六 〉 物同理同
二三 繫辭〈七 〉 屈以求伸
二四 繫辭〈八 〉 物相雜成文
二五 繫辭〈九 〉 福禍倚伏
二六 說卦 〈一〉 「前」「後」「往」「來」等字互訓
二七 說卦 〈二〉 天地擬象
十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