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文章論〉:
「文章當如千兵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姚鼐:
「義理也,考據也,詞章也,三者不可偏廢,必義理為質而後考據有所歸,詞章有所附。」姚鼐〈答翁學士書〉:
「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惡,詩文皆技也。 技之精者必近道, 故詩文美者命意必善。文字者,猶人之言語也,有氣以充之,則觀其文也,雖百世而後,如立其人而與言。於此無氣,則積字焉而已。意與氣相御而為辭, 然 後有聲音節奏、高下抗墜之度,反復進退之態,采色之華,故聲色之美,因乎意與氣而時變者也。是安得有定法哉?」姚鼐 〈復魯絜非書〉:
鼐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惟聖人之言,統二氣之會而弗偏,然而易、詩、書、論語所載,亦間有可以剛柔分矣。值其時其人,告語之體,各有宜也。自諸子以降,其為文無弗有偏者。其得於陽與剛之美者,則其文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嶺,如決大川,如奔騏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鏐鐵;其於人也,如馮高視遠,如君而朝萬眾,如鼓萬勇士而戰之。其得於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其於人也,漻乎其如歎,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觀其文,諷其音,則為文者之性情形狀,舉以殊焉。又
宋朝歐陽、曾公之文,其才皆偏於柔美者也。歐公能取異己者之長而時濟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抑人之學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陳理義必明當,佈置取舍,繁簡廉肉不失法,吐辭雅馴不蕪。古今至此者,蓋不數數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