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戲曲



《元曲三百首箋‧凡例》
1.曲於六藝,少用比興,常尊賦體。

2.元曲用韻,平上去通協,然何處當用某聲之韻,有定者多,可寬者少。北曲無入,入聲之字,或作平聲,或作上去讀也。               

《元曲三百首箋‧敘論》
1.元曲只小令套數雜劇三體。小令......託體尤尊,佳篇由難。

2.變宋詞為散曲,始於遺山。......遺山少歛而為詞,益放而為曲,詞曲彊界,自此漸泯。

3.本色一語,各如其分之謂耳。

4.「作樂府亦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要響亮;由貴首尾貫串,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與言樂府矣。」《輟耕錄》記笙鶴翁喬吉語。

※文末有諸曲家歷來批評。


◎關漢卿─王國維:「一空旁倚,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吳國欽《關漢卿戲曲集》〈竇娥 冤〉前言:「劇作藉助這些歷史傳說,僅僅是給自己塗抹上一層歷史的保護色而已,實際上劇本所寫的,完全是元代慘酷的社會現實,......劇作家深刻地造 成竇娥悲劇的社會根源,有力地鞭撻了元代黑暗的吏治,喊出了人民群眾蓄之既己的反抗吼聲。......這就是這個劇作七百年來一直激動人心的根本原因。」

 ◎演變
春秋戰國       六朝        唐玄宗



 

             代面        參軍戲         宋雜劇
             踏搖娘
                 撥頭

2.參軍戲宋稱雜劇,金稱院本,名異質同。

3.《桃花扇》傳奇四十齣,是我國結構最完整,藝術最優越的歷史劇。

4.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長生殿》為有清一代劇壇的兩朵奇葩,並稱為「南洪北孔」。《長生殿》的音律較優美,而《桃花扇》的文句則較精警,清新妙曲甚多,尤以續第四十齣餘韻中的一套北曲「哀江南」最為膾炙人口。(曾永義)

5.劉階平、齊如山、曾永義皆以為哀江南非孔作,乃出於賈應龍手。潘重規:「與鄭百因教授談及此事,鄭先生說,他文之於趙萬里先生:『桃花扇的哀江南是采自賈鳧西鼓詞,而鳧西又是采自徐某的世德堂集。』」

6.元雜劇興盛的原因:
(1) 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喜歡樂曲。
(2) 科舉被廢,仕宦之堵塞,士子乃傾心雜劇,埋首編戲。
(3) 蒙古人統治,儒教為主的國家體制隨而崩潰,倫理觀也跟著轉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