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理論
1.實用理論是基於文學是達到政治、社會、道德,或教育目的的手段這種概念。……由於得到儒家的讚許,它在中國傳統批評中,是最有影響力的。
2.我們應該了解,孔子並不是文學批評家。……然而,有關語言及詩,他所說的或者被認為他所說的一些零散評語,對後世批評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孔子在各種場合關於詩所下的評論,向來也有不同的解釋,且被引為各種不同詩論的最大權威。
4.理學家通常認為文學是宣揚「道」的手段,而「道」被了解為道德原理而非宇宙原理的要素。
5.文學的實用觀念,一直推展到極端,演變成事實上不是文學理論,而是「反理論」(程氏兄弟聲稱文學有害於「道」的要求)
6.「道」與文學
形上論:文學是「道」的顯示。
實用論:文學是宣揚「道」的工具。
7.個人性情與文學
表現論:文學是作者個人性情的表現。
實用論:文學是陶冶或調節讀者之性情的手段。
8.實用理論的注意焦點在文學對讀者的長遠影響。
9.由
於儒家在漢代,得到官方的承認而成為正統的思想,文學的實用概念也隨之獲得至上的地位,至少在名義上,雖然事實上審美概念獲得相當廣泛的支持;這可從
「文」和「文章」等詞用以指在形式上具有審美特質之作品,以及華麗的「賦」出現為最受尊重的文體而判知。調和實用概念和審美概念的種種試圖,宣稱大半因審
美的理由而得到欣賞的作品,也具有教誨的功用。
10. 後世追隨韓愈之腳步的新儒家,大多屬於實用理論的傳統。
審美理論
1.文學是美言麗句的文章,這種概念是中國審美文學理論的基礎,而與技巧概念有著密切的關係。
2.審美概念在漢代,變得更為明朗可認,當時雕琢的「賦」是最受尊重的文體,而一種較狹義,較單純的文的概念,逐漸出現,而與文化或一般學識有所區別。
3.劉勰提議文學中在本質與外表優美的一種平衡。
4.事實上,一般所認為的典型宋詩,尤其是梅堯臣所代表的,其特質是「澀」,另一個根據感官經驗的審美概念。
表現理論
1.古代中國的原始主義詩觀,結晶於「詩言志」這句話中。
2.從曹丕的「論文」開始,表現理論趨向個人主義,著重個人的性格甚於普遍的人類感情。
3.曹丕是第一個將「氣」應用於文學。在這種用法上,他做了兩個重要的修正。第一,他認為個人之間「氣」的差別,不僅是量,而且是質的差別,因為他指出「氣」有清濁;第二,他否定(孟子和淮南子編者所持有的)「氣」受制於「志」的觀念。這種結果的文學理論,強調個性及其自然表現,不受自覺意志的控制。
4.對於表現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貢獻的,是陸機的「文賦」。
5.劉勰是形上文學觀的一個主要代表人物。
6.劉勰認為氣有剛柔,這種說法顯然影響了姚鼐,而形成了他那兩種文學之美的理論,可是劉勰是指作家的個性,而姚鼐所關切的是作品的美感特質。
7.宋代理學家邵雍,對詩的表現觀加上道德的解釋。
8.李贄是第一位將通俗小說和戲劇視為偉大的文學,因此擴大了傳統的]「文學」概念的範圍。
9.在西方的表現論中,想像力的創造具有重心的重要性,可是中國的表現理論家,除了陸機和劉勰等少數人例外,很少強調創造性。
10. 中國的表現理論家,除了一兩個過激派像李贄和金聖歎之外,並不像西方表現理論家那樣,傾向於重視激情,認為它是藝術創作的先要條件。
11. 大多數中國表現理論家,雖然將主要重點放在自然表現上,可是並不完全排除自覺的藝術技巧。
12. 曹丕最主要的是]一個表現理論的批評家,因為他認為「氣」,或者基於氣質的個人才氣,是文學最重要的因素。
13. 陸機的「文賦」中,表現理論是最為重要的,因為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藝術過程的第二階段,而他最透徹的觀察是關乎創造過程與靈感作用。次要的似乎是形上概念,因為他認為宇宙原理的顯示是文學的主要功用,且視作家在寫作之前,觀照宇宙的奧祕。
決定論
1.闡明文學是當代政治和社會現況不自覺與不可避免的反映或顯現。
2.在後世批評家的著作中,鄭玄的「正」和「變」這兩個詞,逐漸帶有與他所意指不同的意思,而分別用以指「文學的」正統與變革。
3.決定概念時常與實用概念結合一起,因為在文學不可避免地反映出產它的社會這一前提之下,很容易產生的結論是:文學可以做為歷史的鏡子,從中可以學到實際的教訓。
形上論
1.文學為宇宙原理之顯示,及以此概念為基礎的各種理論。
2.相關資料
易經部分
(1)易傳賁卦篆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易傳革卦象傳: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3)繫辭: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俯以察於地,是故知幽明之故。
禮記
阮禹:文質論
應瑒:文質論
摯虞:文章流別志論
陸機:文賦
劉勰:文心雕龍(原道):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
蕭統:文選序
蕭綱:昭明太子集
3.唐代以及後期的作者繼續提及天文與人文的類比,可是他們通常是用以做為實用理論的宇宙哲學基礎而不像劉勰和蕭氏兄弟,藉以證明文學的崇高地位。隨著從文學形上概念到實用概念這種轉移,「道」的形上概念也轉移為道德概念。
4.劉勰強調聖賢的職責乃是作為文學中宇宙之道的顯示者,不是道德教訓者。……文學的實用功用來自文學的形上性質。
5.劉勰認為文學是透過外表樣式,自然顯示出內在特質的宇宙過程的一部份,而純粹表現理論家認為文學是作家所意圖的自我表現。
6.「莊子」對中國人的藝術感受性的影響,比其他任何一本書都深遠。
7.後世批評家,抱持形上文學觀而對作者之觀照自然與了解道漸趨注意,這種傾向可說始於司空圖。
8.自蘇軾的弟子黃庭堅開始,有一新潮流趨向擬古主義,以古代文學取代自然做為直覺觀照的對象。……由於提倡觀照古詩,而不是觀照道,這些詩人兼批評家從文學的形上概念導出關於如何寫詩的文學分論。
9.擬古主義的思潮以及使用禪語論詩的傾向,皆於嚴羽時達到頂點。
10. 王士禎以提倡「神韻」聞名;……它具有三個主要方面:對現實的直覺領悟,直覺的藝術表現,以及個人風格。
11. 王國維對近代中國批評理論具有廣泛的影響,而一些帶有形上色彩的概念和批評用語,甚至在今天仍然通用。
技巧理論
1.文學是一種技藝,正像他種技藝……寫作的過程,不是自然表現的過程,而是精心構成的過程。
2.技巧理論的作者全神貫注於格律與修辭的細節,而時常忽略了思想或情感的表現。
3.沈約是「四聲」理論最早闡發者之一,……認為精通韻律細節是文學的必要條件。
4.李漁的主要注意力是導向戲劇的技巧,而不是戲劇與現實或劇作家之人格的關係,或是戲劇對觀眾或讀者的影響。
5.劉大櫆可說是技巧概念的代表人物,他相信內在要素可由外在要素加以控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