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袁克文 邵毓麟 清宮生活 珍妃和瑾妃

 

袁克文

1.他在上海賣文、賣字,是有「筆單」的。後來, 他回到了天津,依然靠著賣文、賣字來維持生活,所以,他在當時的「北洋畫報」上也是有「筆單」的。他的家裡,經常堆著很多的紙,可是他並不認真去寫,非到 實在沒有錢,逼得他不能不寫的時候,才挑選那報酬比較多的寫出幾件,送到「北洋畫報」換回錢來。他所寫的字,只要送出去便可換錢,但是,如果他手上有十塊 錢,他也是不肯寫的。他寫對聯和扇子,有的時候是躺在煙舖上提著筆懸肘寫的。有一次,他給張宗昌寫了一個極大的「中堂」,代價是一千元,由於那張大紙又寬 又長,屋子裡擺放不開,他就把紙舖在兩宜里的衖堂裡,脫去了鞋,提著個最大號的抓筆在紙上站著寫。                      

2. 他是一個「名士派」的人物。他所交接的也是和他氣味相投的一些人,如方地山、易實甫等等,都和他來往得很密切。在中南海的時候,他會客和閑坐的地方是「流 水音」,他經常和這些人在那裡過著詩酒風流的生活。他不愛過問政治上的事,也不願意和當時的達官要人們往來,所以在我父親死了以後,也從不向當時的軍閥政 客──我父親的老部下「打抽豐」。後來,張作霖和張宗昌雖然都邀請過他,他都一一辭謝了。
──袁叔禎〈我的父親袁世凱死後〉


邵毓麟〈抗戰時我國駐橫濱總使節〉

抗戰開始後,中日雙方撤退使節。在橫濱總領事館奉命撤退、封閉的那一天清晨,當時的邵總領事個人親自攀登屋頂,把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旗升上領館旗桿,顯然是在敵國內向已是交戰國的日本示威,並且告別留在橫濱華人街的全體僑民。──李嘉〈韓戰採訪回憶錄〉


清宮

1.原來清代皇宮中的所謂「會親」,本來是指皇后以下宮眷的親屬被召入宮中會見親人而言。至於皇帝就無所謂會親,因為清朝的歷代皇帝,差不多都是父 死子繼,不可能有住在宮廷外面的直系親族。清代倒數第二個皇帝光緒皇帝雖由醇王府入宮,以弟繼兄當了皇帝,但慈安、慈禧兩太后變成了他有撫育之責的正式母 親。而光緒的生母──醇賢親王奕譞的嫡妻葉赫那拉氏,這時已退居臣下,不僅斷無進宮去擺母親架子的可能,而且連去和兒子見一見面,也是為清朝二百餘年的祖 宗家法所不容許的。因此光緒皇帝一入宮門,便成了他們母子的生離死別。

2.〈宮女〉她們大抵從十三、四歲即被挑選入 宮當差,非到二十歲以後不能「放出」回家;不像媽媽〈僕婦〉、太監們那樣,還可以請假外出。所以每年春秋二季,也允許她們的父母等人,入宮探望一次。但相 見的地點只能在御花園中的一個地方,還有管理她們的太監在旁監視。因此,他們只能抱著敢「怨」而不敢言的心情,和親人見一次面而已。這與其說是「會親」, 倒不如說是「探監」更來得合適。

3.清例稱妃為主子。

4.聽到太妃賞戴花翎 時,我須立即跪在地上,摘下官帽放在右膝的右前方,再把腦門接觸地面三次,然後戴上帽子再磕三個頭,這就是「碰頭謝恩」。至於太監們的碰頭謝恩,則經常是 猛碰地面,而且不只三次;而是連碰不定。所以他們碰頭之後,額頭上經常可以看到碰得紅腫的「鵝包」來。

5.這時,只 見體元殿的後宮門一開,一大群頂翎官服的太監簇擁著一個和我差不多歲數的小孩子走了出來,到我祖母面前,一名太監忙放下一塊黃色拜墊,溥儀就在上面給祖 母、母親各請了一個跪安;我們也跪在磚地上向他請安。此時,我祖母幾乎哭出聲來,母親也茫然地呆在那裡;溥儀站著也顯得很拘束。......他們隨便談了 不到十分鐘,這場別離七年始得相逢的一幕便過去了。

6.溥儀每次用膳後,必須由兩個帶班的太監輪流到四位太妃處報告用餐的情況。這就是表示太妃們對溥儀盡了母親「哺育之責」的一種表現。

7.我們出宮的那天,溥儀又來到祖母 、母親處見了一面。我祖母照例掉下了眼淚,我兄妹因早就受到「臨別必須垂悌」的教導,是用手指蘸著唾沫抹了抹眼角;不料竟被我母親看見,回家把我們申斥了一頓。

8.我們伴讀的人除了上面提到的賞賜外,還有一種「榮譽」,就是代書房裏的皇帝受責。......作為皇弟的我,是受不到這個的,倒楣的卻是毓崇。記得有一次,溥儀蹦蹦跳跳的走進書房,只聽見陳寶琛老師對正襟危坐的毓崇厲聲地說:「看你何其輕佻!」我不禁愕然。

9. 溥儀賞人匾額等墨寶時,先由老師擬好詞句,寫在紙上,然後由匠役按紙上字迹用針刺上小孔,做成一個「漏板」,再把「漏板」蒙在另一張紙上,撒上白粉。揭去 「漏板」,下面的紙上就有了白粉漏成的字,而皇上高興時,就像描「紅模子」一樣的照著「白粉底子」描。於是一張「御筆」描成了。有時碰上討賞者地位低,或 者是溥儀心煩,事情更簡單;乾脆就讓匠役代筆寫,連描「白粉底子」也省了。字因人貴,只要蓋上那顆「宣統御筆之寶」,受賞者自然滿意而去,而且每每誇皇上 筆鋒如何如何有力且有神!

──溥傑〈我的「皇帝哥哥」溥儀〉



10.溥儀要學英文,首先是由李鴻章的第四子李經邁向我父親載濤建議的。他認為,自張勳復辟失敗以後,形式對於清室日益不利,恐溥儀不能久居宮中。應當趁此苟安時機,讓溥儀學習英文和一些新知識,日後一旦有變,或出國留學,或到海外作寓公,都是極為有益的。

11.李由於他父親李鴻章的關係,自清末以來就和外籍人士,尤其是英國上層階級分子的關係極為密切; 又因他精通英文,清廷每次向英國借款,都由他從中磋商。據說,每次借外債他所得的回扣,都在百萬兩以上,因此家資豪富。

12 .和莊士敦接觸多了,我便逐漸感到他是一個性情非常孤僻的人。他住著一所有三十多個房間的大宅院,但除了一個管事的和看門的,就再也沒有別人 了。......他所收藏的古今中外的書籍號稱萬卷。在他住的那五間大廳裡,擺的全是由地板到頂棚的大書架。我看沒有萬卷,也有五、六千卷。無論我什麼時 候到他那裡,總是看見他坐在那張特製的書桌旁讀書。

13.莊士敦對我們管教很嚴,凡是他不願意做的事‧從不教我們做,他不願意見的人,也不教我們去見。

14.明黃色是皇帝專用的顏色......后、妃也只能用杏黃色。

15. 在溥儀轎前大約六、七十米的地方,有一個太監一路走,一路用嘴發出「哧、哧」的聲音,叫做「打吃」。那時,只要一聽到這種聲音,凡是在屋裡的人都要停止說 笑,在外邊的人都要急忙躲藏起來;實在躲藏不及的,就得面向牆壁而立,以免「驚駕」。轎子前後,還有不少太監,有的負責護衛,有的挑著圓籠,內置茶水、點 心等東西。

──溥佳清宮回憶〉

珍妃和瑾妃


1.一九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不顧國難民危,帶著光緒、皇后西逃。事後聽給慈禧做過奶娘的趙媽說:臨行前慈禧命人將珍妃從冷宮裡帶了出 來,當著光緒的面,假意要帶珍妃西逃,珍妃表示「國難當頭,我不走,而且皇帝也不該離開京師」,與慈禧爭吵起來。慈禧大怒,表示如果不走只有死路一條,珍 妃毅然選擇了後者。於是慈禧命李蓮英指揮,由太監崔玉貴、王某執行。光緒見此情景,心如刀絞,忙跪下求情,慈禧厲聲斥責光緒,轉身命崔玉貴趕快執行。珍妃 不准太監靠近,自己跳入井中。崔玉貴馬上向井內投了兩塊大石頭。當時珍妃年僅二十五歲。

2.滿族稱姑母為姑爸爸,既尊敬又親切的稱親爸爸。稱母親為額娘。稱祖母為太太。

3.瑾妃用膳都是在永和宮後殿東側。用膳時擺上八仙桌。飯菜擺在竹柳木製的盒子裡,盒子用黃色棉籠套套著,由御膳房傳出,從膳房到永和宮後殿,隔不遠站著一個太監,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地傳至後殿。膳房雖距後殿很遠,但飯菜擺上桌子時還熱氣騰騰的。

4. 御醫邁進門檻,馬上跪倒在地,面向西叩了三個頭,然後跪行至瑾妃面前,再叩三個頭。這時瑾妃向御醫說明了自己哪兒不舒服,有幾天了。御醫開始一左一右按著 瑾妃左右腕脈,過了一會兒二位御醫交換了位置,右按了一回脈。號完脈後,瑾妃開始詢問自己得了什麼病,吃什麼藥好〈姑母對中醫頗有研究〉,御醫一一了回 答。這時瑾妃說:「你們開方去吧。」御醫說了聲「喳!」連忙叩頭,站起身來俯著腰後退到殿門口,退著邁出門檻,轉身出宮開方去了。

──唐海炘〈珍妃和瑾妃──我的兩位姑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