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散文
1.
春秋:周易、老子、論語(說明性)
哲理散文
戰國:墨子、孟子、莊子、荀子
先秦散文 韓非子(論辯性)
春秋:尚書、春秋(資料性、大綱性)
歷史散文
戰國:左傳、戰國策(敘述性、描寫性)
2.左傳是我國敘事散文的鼻祖。
3.成化年間,王鏊(西元一四五0-西元一五二四年)出現,八股文才確立了形式。
4.唐順之最先把古文手法導入八股文中。
5.自曾國藩出,以理學經濟發為文章,雖師義於桐城派深得其峻潔之旨,唯其文氣質清閎閱歷周詳,實出桐城派諸大家之上,尤其是見識遠大取精用宏,亦非方苞姚鼐等所能比擬。(張樸民)
6.集公安、竟陵的大成的,事明末清初的張岱。
7.吳汝綸認為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是「日後西學盛行,六經不必盡讀,此書絕不能廢。」
8.黃維樑認為,中國最早的短篇小說是《孟子齊人章》。
9.古文與中國語的特性
(1)暗示性(簡潔性):所謂暗示性,即不將要表現的全部呈露於文章的表面,儘可能地含蓄;換句話說,只把要表現的頂點透露出來,其餘部分就讓讀者去想像,這種表現特質,就是暗示性。(吉川幸次郎.(中國散文論))
(2)裝飾性(韻律):韓愈雖擺脫了四、六規則的韻律,努力於求得自然節奏,而且獲得極大成就;可是就對韻律所下的功夫而言,一句中音數的加減,或要比四、六作者更費心機,更花腦汁。(吉川幸次郎.(中國散文論))
又 左滕一郎(古文):韓公以後的古文,不像四六那樣有固定的形式。可是,以其沒有定型,在作者的意識中,或者無意識裡,卻煞費其心地在盤算,在什麼地方安排平聲字,藉以抒展韻律;在什麼地方安放仄聲字,藉以收縮彎折韻律,這種斟酌的功夫恐怕遠在四六文之上吧。
(3)朗讀的文章
10. 柳氏的山水記本是古來的名篇,他差不多純用印象的描寫。
11. 中國到了西元前二世紀,「文」才意指我們今天所謂的「文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