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謬:我們需要的書,必須能使我們讀到時如同經驗到第一場極大的不幸;使我們深感到為心愛過於己的死亡的痛苦;使我們如身臨自殺邊緣,感到迷失在遠離人世的森林中徬徨──一本書應該是我們心中冰海的破斧。──給奧斯卡‧保爾克﹝Oskar Pollak﹞的信
1.詩文貴真忌假,歷來都是這樣說,做到的卻不多。
2.善於變態中表現常態,應是詩人創作力之一長。
3. 廣義的比喻連典故在內,是詩的主要生命素;詩的含蓄,詩的多義,詩的暗示力,主要的建築在廣義的比喻上。(朱自清)
4.洪炎秋《文學概論》:具象的表現,是事象的、特殊的、個別的表現,因此需要能夠把事象直觀的加以把握。
5.斯曲蘭催(Lytton Strachey):中國詩……它要留下一個印象,這印象不是終結的,而是無窮境界的開端,它完全是在呈現一種不可思議,只能會意不能言傳的氣氛。
6.李漁: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者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絲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句句關情。
7.紀弦:我的詩,感說無一字不生根於現實而昇華於理想……詩乃經驗之完成。詩乃人生之批評。
1.葉石濤
2.林田甚之助〈文學批評的成立〉:批評家要能追溯作家已經完成的創作過程;要能探討創作技巧,究明創作意匠(創作時的心靈活動),因而提供讀者與作者新的知識和未來文學創作的可能性,要這樣,才算達到文學理論創作的境界。
3.E. B. White :清晰、簡明、直言無諱,乃是好作品的要素。
4.喬治˙盧卡契:文學,如果要作為文學留存下來,那必須要具備許多東西,但卻不需要撒謊,也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一個作家,如果陷入美化,任意著色和虛偽的泥潭,那不但會把民族引入歧途,而且作為作家,自己也必然會遭到失敗。
5.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一部空前絕後,無與倫比的文學理論專著。
6.一般都承認除了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丁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 1809-1892)、和休斯(Ted Hughes)外,其他的桂冠詩人,沒有可稱為詩壇翹楚的大詩人。
7.喬哀思的「優利塞斯」是名著,但最後一章「潘奈洛比」更是名著內的名著,因為這是意識流的經典。
8.本間久雄《新文藝概論》:鑑賞作品的人不要被思想束縛。即不要以某種思想為標準而鑑賞當面的作品。
9.本間久雄《新文藝概論》:文學的作品,結局是作者其人的表明。所以文學的真正的鑑賞及批評,結局也無非是認識並且玩味那潛在作品裡面的作者的人格及個性,否則絕不能稱為澈底。
10. 李于麟:
11. 卡萊爾:當我們閱讀書籍的時候,最要緊的,是要區別哪些是「真正的聲音」,哪些僅僅不是是「回聲」。
12. 現存最早專門討論文學的中文著作,是曹丕所寫的(論文)。
13.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有些中國批評家,習慣上使用極為詩意的語言所表現的,不是知性的概念而是直覺的感性;這種直覺的感性,在本質上無法明確定義。
14.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中國批評家通常是折衷派或綜合主義者。
15. 洪炎秋. 《文學概論》:文學的抽象研究應該從廣泛地觀察個別的,具體的作品開始,而把所得的結果倒轉過來,對於各個作品的具體研究,給予基礎,加以輔導、指導。
16. 完整的文學批評體制,要等到魏的曹丕(典論.論文)才出現。
17. 晉朝的陸機(西元二六一年~西元三零三年)所著「文賦」,可以說是跨入純粹文學理論創作的第一篇中國文學批評。
18. 何欣:「文學作家並不以供給趣味與娛樂為滿足,他們要使讀者通過他們的作品而發現自己,發現自己同別人的關係以及同社會的關係,也只有這樣,他們的作品才會得到讀者得喜愛。」
19. 葉石濤:「作為一個作家責無旁貸的任務,乃是探討人類心靈領域裡那深不可見底的朦朧世界,誘導人們去克服人性弱點,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20. 歐威爾:「我在這裡寫這本書(一九八四),我並不是對我自己說:『我要製作一部藝術品。』我寫這本書是為了有些謊話,必須把它拆穿,有些事實,我要讓人注意到。」
21. 楊牧:「文學的目的之一是以寫實或寓言的形式刻劃人生之正反面,通常肯定光明,往往揭發並批判社會之黑暗,同時提昇人類的精神境界。」
22. 何凡:「針砭社會,宜婉宜諷,能夠微中事理,促人省悟,才有意義。專欄作家未必能解決問題,但發覺問題卻是他的職責。
1.洪炎秋《文學概論》:「思想、情緒、想像和技巧這四者,是構成文學的特質。」
2.約翰生(Ben Jonson)說得好:「莎翁不是屬於一個時代的人物,而是為所有時代而產生的人物。」事實上這個說法,對於所有一切偉大的古典,都可適用。他們不是受地 域和時代所侷限的。鑑賞這種作品,用不著時代和作者的知識。從最深的意味來說,他們可能是要受時代的影響,可是在某種意思上來說,卻是超原時代的,而所處 理的,卻是比較大的,任何時代都不能使它變舊的人類的裡想和關係。(C. T. Winchester) 《文學批評的原理》(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3.在討論文學效果的時候,情緒所要說到的, 有三種的人,而且常常因為這三個部門的混淆,而使我們不曉得怎樣才好。我們說的是讀者的情緒、或作者的情緒,或者由作者所創造出來的想像的人物所表演出來 的情緒。(Winchester) 《文學批評的原理》(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4.文學的語言,不只是使人明白,它應該有味兒,帶著很濃的個性,幾乎可以說是作者獨有的。(林良)
5. 王夢鷗:「想像是經營文學作品的特色,而所虛構的乃是搭們經營的結果。不僅是文學作家依循這個途軌而寫作,就連讀者也是循這途軌來欣賞文學。雙方的默契, 是接合於虛構的想像世界。因為這世界本來是虛構的,所以作家和讀者所各自經營的想像,如果可以攝成影片來相互比較,期間可能還有很大的出入。這種一出一入 的地方,正可以看出想像之自由性與文學語言的曖昧性。」
6.C. T. Winchester《文學批評的原理》(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如荷馬時代的學術雖然以廢,然荷馬到現在還沒有老。為什麼荷馬不廢呢?因為他訴諸於古今不滅的人情的緣故。即因為各個的感情雖然是 瞬間底,而所謂人類一般的感情的性質是通有的。各感情的聯續波動雖然生滅於瞬間,而感情的波動卻洋洋乎各十代不變的。
7.劉勰《文心雕龍》:「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8.《漢書.藝文志》:「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心發。」
9.Paul Gauliter:「藝術作品的獨自性,單獨的印象,獨創力等,是從那作家所注入其作品中的東西──把他的夢,他的悲哀,他的野心,他的希望等,一切生於他的心,和觸於他的心弦的東西注入於其作品而生的。」
10. 《詩經.大序》:「詩者,志之取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知;詠歌之不足,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也。」
11. C. T. Winchester《文學批評的原理》(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 知識與感情的根本差異之一,即在於知識是永續性的而感情是消失的。我們熟知了某事實,只要常常把持著,知識便即增加。所以一次熟讀了訴於知識的某篇論文, 完全明瞭之後,就不想再讀了。這為了那篇論文中的事情,已經永遠成為我們的所得物,該抒自然也被放棄。然而所謂感情,其與這根本底不同者,乃本來是瞬間 底。知識是永續的所得,而感情常為變化的經驗的連續。誦詩而生的感興,兩小時後便即消滅也說不定。然而即使感興之度不強,在再讀或想起的時候,感興一定會 再湧起的。這樣我們可以再三再四地鑑賞他。倘使是有文學底價值的,讀者一定希望再讀;是大文學,便是反覆讀幾次也決不會厭倦的。因此文學成為不朽的書。要 說明古今來各種作品所以有不朽的生命,應該記著這訴於感情之力。」
12. 托爾斯泰《藝術論》:「無論怎樣的情緒及感情,沒有不可以成為文學的道理。」
13. 意志的作用在用文字具體表達出來時,也能推動我們的感情。
14. 約翰生:「寫作的唯一目的,是幫助讀者更能夠享受或忍受人生。」
15. Posnett:「文學是準據於當時代的生活及思想的。」
16. 愛默生(Emeison):「時代的天才把不可磨滅的印象刻在他的製作上,在這裡給予不可言說的魔力訴諸於人們的想像。」
17. Posnett:文學定義的歧異問題
(1)所謂文學這個詞的出處的不同。
(2)由於輕視了文學這個詞的歷史的意義。
(3)文學著作的諸方法的細微變遷。
(4)文學製作的諸目的的細微變遷。
18. 文學的定義:「透過文學的表現,藉想像、情緒、趣味的思想要素,傳達感情的永久性與普遍性的作品。、」梁實秋:「文學是人性的描寫。」
1.葉石濤
第一要看這篇作品是否反應了現實,反應道什麼程度。
第二要看它是否對廣大民眾有深刻的同情心。
第三要看它對人類的未來遠景是否有愛心,亦及是否具備了理想的傾向。
第四要看它是否挖掘了人性,挖掘到什麼程度。
第五才是藝術表達的技巧。 2.林田甚之助〈文學批評的成立〉:批評家要能追溯作家已經完成的創作過程;要能探討創作技巧,究明創作意匠(創作時的心靈活動),因而提供讀者與作者新的知識和未來文學創作的可能性,要這樣,才算達到文學理論創作的境界。
3.E. B. White :清晰、簡明、直言無諱,乃是好作品的要素。
4.喬治˙盧卡契:文學,如果要作為文學留存下來,那必須要具備許多東西,但卻不需要撒謊,也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一個作家,如果陷入美化,任意著色和虛偽的泥潭,那不但會把民族引入歧途,而且作為作家,自己也必然會遭到失敗。
5.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一部空前絕後,無與倫比的文學理論專著。
6.一般都承認除了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丁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 1809-1892)、和休斯(Ted Hughes)外,其他的桂冠詩人,沒有可稱為詩壇翹楚的大詩人。
7.喬哀思的「優利塞斯」是名著,但最後一章「潘奈洛比」更是名著內的名著,因為這是意識流的經典。
8.本間久雄《新文藝概論》:鑑賞作品的人不要被思想束縛。即不要以某種思想為標準而鑑賞當面的作品。
9.本間久雄《新文藝概論》:文學的作品,結局是作者其人的表明。所以文學的真正的鑑賞及批評,結局也無非是認識並且玩味那潛在作品裡面的作者的人格及個性,否則絕不能稱為澈底。
10. 李于麟:
老子、論語文字少而意義多
墨子嚴謹明快
孟子氣勢充沛
莊子汪洋曲折
荀子樸質簡約
韓非深刻爽切 11. 卡萊爾:當我們閱讀書籍的時候,最要緊的,是要區別哪些是「真正的聲音」,哪些僅僅不是是「回聲」。
12. 現存最早專門討論文學的中文著作,是曹丕所寫的(論文)。
13.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有些中國批評家,習慣上使用極為詩意的語言所表現的,不是知性的概念而是直覺的感性;這種直覺的感性,在本質上無法明確定義。
14.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中國批評家通常是折衷派或綜合主義者。
15. 洪炎秋. 《文學概論》:文學的抽象研究應該從廣泛地觀察個別的,具體的作品開始,而把所得的結果倒轉過來,對於各個作品的具體研究,給予基礎,加以輔導、指導。
16. 完整的文學批評體制,要等到魏的曹丕(典論.論文)才出現。
(1)肯定文學的價值。
(2)文體論
A.奏議
B.書記
C.銘誄
D.詩賦
(3)提倡以「氣格」為重心的文學理論。
17. 晉朝的陸機(西元二六一年~西元三零三年)所著「文賦」,可以說是跨入純粹文學理論創作的第一篇中國文學批評。
18. 何欣:「文學作家並不以供給趣味與娛樂為滿足,他們要使讀者通過他們的作品而發現自己,發現自己同別人的關係以及同社會的關係,也只有這樣,他們的作品才會得到讀者得喜愛。」
19. 葉石濤:「作為一個作家責無旁貸的任務,乃是探討人類心靈領域裡那深不可見底的朦朧世界,誘導人們去克服人性弱點,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20. 歐威爾:「我在這裡寫這本書(一九八四),我並不是對我自己說:『我要製作一部藝術品。』我寫這本書是為了有些謊話,必須把它拆穿,有些事實,我要讓人注意到。」
21. 楊牧:「文學的目的之一是以寫實或寓言的形式刻劃人生之正反面,通常肯定光明,往往揭發並批判社會之黑暗,同時提昇人類的精神境界。」
22. 何凡:「針砭社會,宜婉宜諷,能夠微中事理,促人省悟,才有意義。專欄作家未必能解決問題,但發覺問題卻是他的職責。
1.洪炎秋《文學概論》:「思想、情緒、想像和技巧這四者,是構成文學的特質。」
2.約翰生(Ben Jonson)說得好:「莎翁不是屬於一個時代的人物,而是為所有時代而產生的人物。」事實上這個說法,對於所有一切偉大的古典,都可適用。他們不是受地 域和時代所侷限的。鑑賞這種作品,用不著時代和作者的知識。從最深的意味來說,他們可能是要受時代的影響,可是在某種意思上來說,卻是超原時代的,而所處 理的,卻是比較大的,任何時代都不能使它變舊的人類的裡想和關係。(C. T. Winchester) 《文學批評的原理》(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3.在討論文學效果的時候,情緒所要說到的, 有三種的人,而且常常因為這三個部門的混淆,而使我們不曉得怎樣才好。我們說的是讀者的情緒、或作者的情緒,或者由作者所創造出來的想像的人物所表演出來 的情緒。(Winchester) 《文學批評的原理》(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4.文學的語言,不只是使人明白,它應該有味兒,帶著很濃的個性,幾乎可以說是作者獨有的。(林良)
5. 王夢鷗:「想像是經營文學作品的特色,而所虛構的乃是搭們經營的結果。不僅是文學作家依循這個途軌而寫作,就連讀者也是循這途軌來欣賞文學。雙方的默契, 是接合於虛構的想像世界。因為這世界本來是虛構的,所以作家和讀者所各自經營的想像,如果可以攝成影片來相互比較,期間可能還有很大的出入。這種一出一入 的地方,正可以看出想像之自由性與文學語言的曖昧性。」
6.C. T. Winchester《文學批評的原理》(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如荷馬時代的學術雖然以廢,然荷馬到現在還沒有老。為什麼荷馬不廢呢?因為他訴諸於古今不滅的人情的緣故。即因為各個的感情雖然是 瞬間底,而所謂人類一般的感情的性質是通有的。各感情的聯續波動雖然生滅於瞬間,而感情的波動卻洋洋乎各十代不變的。
7.劉勰《文心雕龍》:「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8.《漢書.藝文志》:「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心發。」
9.Paul Gauliter:「藝術作品的獨自性,單獨的印象,獨創力等,是從那作家所注入其作品中的東西──把他的夢,他的悲哀,他的野心,他的希望等,一切生於他的心,和觸於他的心弦的東西注入於其作品而生的。」
10. 《詩經.大序》:「詩者,志之取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知;詠歌之不足,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也。」
11. C. T. Winchester《文學批評的原理》(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 知識與感情的根本差異之一,即在於知識是永續性的而感情是消失的。我們熟知了某事實,只要常常把持著,知識便即增加。所以一次熟讀了訴於知識的某篇論文, 完全明瞭之後,就不想再讀了。這為了那篇論文中的事情,已經永遠成為我們的所得物,該抒自然也被放棄。然而所謂感情,其與這根本底不同者,乃本來是瞬間 底。知識是永續的所得,而感情常為變化的經驗的連續。誦詩而生的感興,兩小時後便即消滅也說不定。然而即使感興之度不強,在再讀或想起的時候,感興一定會 再湧起的。這樣我們可以再三再四地鑑賞他。倘使是有文學底價值的,讀者一定希望再讀;是大文學,便是反覆讀幾次也決不會厭倦的。因此文學成為不朽的書。要 說明古今來各種作品所以有不朽的生命,應該記著這訴於感情之力。」
12. 托爾斯泰《藝術論》:「無論怎樣的情緒及感情,沒有不可以成為文學的道理。」
13. 意志的作用在用文字具體表達出來時,也能推動我們的感情。
14. 約翰生:「寫作的唯一目的,是幫助讀者更能夠享受或忍受人生。」
15. Posnett:「文學是準據於當時代的生活及思想的。」
16. 愛默生(Emeison):「時代的天才把不可磨滅的印象刻在他的製作上,在這裡給予不可言說的魔力訴諸於人們的想像。」
17. Posnett:文學定義的歧異問題
(1)所謂文學這個詞的出處的不同。
(2)由於輕視了文學這個詞的歷史的意義。
(3)文學著作的諸方法的細微變遷。
(4)文學製作的諸目的的細微變遷。
18. 文學的定義:「透過文學的表現,藉想像、情緒、趣味的思想要素,傳達感情的永久性與普遍性的作品。、」梁實秋:「文學是人性的描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